發(fā)布時間:2020-04-02
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,著實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給人們的學習、工作、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。但是城市化的過程也是改變自然環(huán)境的過程,由于水泥建筑的大量應用,導致地面、屋面、路面等的硬化,改變了原有的生態(tài)本底和水文特征,引起了城市內澇、水體黑丑等現象的出現。城市化建設之前,在自然地勢地貌的條件下,植被茂密、滲水能力強,有70%的降水能夠透過地面滲入到地下,只有30%左右的雨水形成徑流外排;城市化建設后,植被面積減少,地面的滲水能力下降,70%左右的雨水形成徑流外排,30%左右的雨水能夠滲入到地下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城市容易出現“逢雨必澇,雨后即旱”的情況,進而也影響了城市水資源安全等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2013年我國城府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,2014年住建部出臺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》,2015年設立首批試點城市,當地面徑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時,對地下管網的要求相應變低。尤其是對于改造難度較大的老舊城區(qū)而言,這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。
那么“ 海綿城市 ”是什么呢?建設海綿城市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呢?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(huán)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洗浴室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儲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,系統(tǒng)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(fā)生。
對于“海綿城市”的建設,關鍵在于區(qū)域內的水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保護和修復。一般來說,區(qū)域內的大規(guī)模水源,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棲息地、珍稀動植物保護區(qū)、自然遺產及景觀資源分布區(qū)、水資源保護區(qū)等,其中可以對地表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的自然水系,原則上都可以被納入水資源生態(tài)板塊,加以識別和保護。